【研院动态】探索数字市民建设,促进数字治理创新
2021年11月15日下午,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大脑研究院举办“杭州数字市民建设”学术沙龙。本场沙龙由杭州市民卡公司市民卡研究院院长周宇彤担任主讲人,城市大脑研究院青年领航学者唐培培副教授担任主持。城市大脑研究院专家学者以及部分青年领航学者一起参加了本场沙龙。
唐培培副教授以杭州市数字化改革为背景,结合数字治理需要,指出可以结合杭州市民卡体系,探索杭州“数字市民”建设,促进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转型升级。通过对“数字市民”的研究,唐培培认为“数字市民”可以从数字孪生体和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两个概念属性切入,抓住“市民”和“数字”的核心要素,充分考虑技术问题、法理问题、伦理问题,在适当的社会环境中制定“数字市民”标准体系、建设应用生态、打造具体场景。当前“数字市民”的理论体系研究并未系统化展开,社会上对“数字市民”的理解处于模糊状态。因此,建设“数字市民”最重要的一步是完善理论体系研究,深入挖掘“数字市民”概念内涵和技术需要,剖析其组成要素,探究其特性,使“数字市民”建设符合社会治理和数字化改革需要。
市民卡研究院院长周宇彤分享了市民卡体系从信息化到“互联网+”再到数字化的三个发展阶段。周宇彤表示,杭州市民卡起源于公共服务并致力于公共服务,具有融合能力强、运营服务广、场景积累厚等三个特色优势;基于市民卡统一用户、统一账户、统一支付、统一信用、统一数据的“五统一”平台能力,杭州市民卡服务已实现杭州人群全覆盖、线上线下应用全覆盖、大杭州服务全覆盖,智慧医疗、舒心就医、健康码、人才码、钱江分、智慧养老、智慧助残等以市民卡服务体系为载体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已全面融入市民生活。在分享环节,周宇彤提到,市民卡体系可以作为杭州“数字市民”的建设基础,但市民卡最终将以何种形态把社会创新以及产品服务及时应用在“数字市民”上,又将以何种形态推动“数字市民”各场景及时落地,是否可以建立联合政府、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其他相关组织资源的创新综合体或实践体来推动“数字市民”体系和市民卡体系的发展,则需要做进一步探讨和论证。
参加沙龙的专家学者们就“数字市民”相关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特约研究员王群力指出,市民卡当下最大的优势是市民数据,最大的缺陷是威信力不够,要通过管理市民数据将所有市民格式化后变成“卡市民”进而形成“数字市民”还具有较大难度,其中也会遇到很多法理、伦理问题。
特约研究员念灿华表示,市民是核心、数字是赋能,“数字市民”最重要的核心是数字化赋能市民生活更便捷。明确“数字市民”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研究建立个人数据空间,解决“还数于民”的难题,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数字市民”的建设实施。
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马汉杰指出,“数字市民”的内涵至今并未明确,其中涉及到的业务数据、生活数据以及治理场景等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对于数据确权问题,马汉杰表示,数据已变成一个生产要素,“还数于民”后市民自己不一定能有效把控数据,保证数据安全。
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蓝蔚青在总结中指出,“市民”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如果把市民卡把“数字市民”做成一个有关市民信息的集合,则市民就没有任何隐私;要考虑方便与安全的关系,避免通过算法形成数据滥用和数字歧视;要通过制度设计,从严考虑涉及到限制公民权利的数据的使用。
其他专家学者们也从数字技术、哲学伦理、公共服务、市场竞争、社会治理等不同角度对“数字市民”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学者们认为,要明确“数字市民”的概念内涵,立足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理顺其中框架逻辑和治理逻辑;要明确“数字市民”与市民之间是映射关系还是创造关系,实现两者之间的交互链接;“数字市民”会落在数字社会、智慧城市中,研究好“数字市民”的相关内容,对促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建设有积极影响。
“数字市民”涉及到城市社会生产生活的各方面,深刻影响到城市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进一步探索“数字市民”的理论体系、逻辑体系和实践体系,积极打造更加完善的数字生态,实现数字技术和数字应用的全领域、全行业、全人群的社会全覆盖,推动社会向更高水平的数字化状态发展,则是未来“数字市民”建设的重点研究方向。
【研院动态】城市大脑研究院青年领航学者 在“发展中国家绿色经济与环境保护官员研修班”授课
【数字法治·最新资讯】国家网信办《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全文)
【研院动态】基于城市大脑,探索交叉学科的无限可能
文字 / 王亮
校对 / 杨武剑 唐培培
今日编辑 / 陈恬乐
责任编辑 / 戴晟昱
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